在筆電與迷你主機越做越薄的時代,M.2(NGFF)連接器早已取代了過去體積較大的mSATA與mini PCIe,這種細長型設計不僅節省空間,也讓高速儲存與各式模組的擴充更加靈活,不過,一講到M.2,常會聽到「E Key」或「M Key」這類說法,沒研究過的話,確實容易霧煞煞。
先來說這些「Key」到底是什麼意思,M.2插槽上的缺口設計,就是所謂的Key,它的存在是為了避免不同功能的模組插錯位置,造成損壞,每種Key對應不同的用途,插槽與模組的缺口會彼此對應,確保正確連接,常見的Key有B、M、E,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E Key與M Key。
M.2 NGFF E Key通常用在無線網卡上,像是Wi-Fi、藍牙模組,你打開筆電看到一張細長的卡插在主機板上的M.2插槽,那很可能就是E Key的無線模組,它支援的是PCIe x1與USB訊號,速度雖然不像儲存裝置那樣驚人,但對傳輸無線信號已經綽綽有餘,還有一些筆電設計會預留E Key插槽讓使用者自己擴充無線卡,這對DIY族來說價錢很友善。
而M.2 NGFF M Key就是大家熟悉的SSD主力選項,特別是NVMe協定的M.2 SSD,它支援PCIe x4通道,讓資料以飛快的速度在儲存裝置與主機板之間流動,相比傳統SATA SSD,M Key NVMe SSD不只是速度翻倍,延遲也大幅降低,這對於大型檔案編輯或玩遊戲的族群來說,是非常實在的升級。
比較有趣的是,有些插槽是B+M Key設計,也就是說模組本身同時具備兩種缺口,可以適用於B Key或M Key插槽,這類設計通常出現在支援SATA通道的SSD上,雖然速度不如NVMe快,但通用性更高,特別是舊主機板也能使用,不必擔心不相容。
很多人在挑選M.2設備時,會忽略Key的差異,導致買回來插不進去,或是裝上後無法辨識,其實只要搞懂E Key是無線通訊類,M Key是高速儲存類,選購時多看一下規格說明,就不容易踩雷。
雖然E Key與M Key的功能迥異,但都在M.2(NGFF)連接器這個平台上發揮自己的專長,它們讓筆電與迷你主機可以兼顧速度與功能擴充,少了傳統排線的累贅,也為未來更輕薄的設備鋪好路,M.2的彈性設計,說穿了,就是一場「一個接口,搞定多種任務」的革命,而Key的存在,就是這場革命裡不可忽略的細節安排。